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2023年中国数字文旅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19 10:38:00 阅读:1206 整理:武汉市场调查公司

文旅行业市场到底多大?据了解,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的数字文旅体验,以山东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主线,重点展示裸眼3D、元宇宙畅游、数字虚拟人、VR飞跃、“流浪地球”太空舱等互动体验类项目,以及“云游齐鲁”“云游青岛”等智慧文旅平台项目。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动力。中国各地正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实现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旅产业依托旅游禀赋,围绕文化资源,创造文化价值,传播文化内容,销售文化创意,实现文化旅游全领域的数字化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互嵌的全球化进程中,5G通信、AI技术、量子信息、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变革,内容数字化的生产和数字化内容的应用业已成为数字文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帕累托最优。

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质就是两个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其表现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活动为载体的多层次、多要素结合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产业集群。

数字文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

在旅客心理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进行文化消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游客的文化体验内容包括文化场馆参观(29.6%)、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46.1%)、看剧观展(47.9%)、演艺/节事(31.1%)、民俗体验(16.1%)等。从消费支出结构看,文化消费在旅游支出中的比重主要集中在10%-30%和30%-60%区间。

疫情三年,随着游客体验需求深化,文旅消费新业态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促进消费的新热点和新增长点。疫情三年,许多数字文旅产品成为了大家的出行“代餐”,利用“云游”过过旅行的干瘾。疫情期间开发流行的多种多样的数字“云端”文旅产品为新模式转变的总结了经验,为数字文旅创新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文旅消费是促进消费繁荣的重要动力。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新阶段,我国各地文旅消费逐步呈现复苏的态势。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产业迎来强势复苏。据统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达3.0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23.1%和30%。对此向好势头,不少业内人士感慨:“经历了三年疫情,旅游业终于迎来春天”。

在上海,数字文旅中心近日启用,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以文旅大数据为技术支撑,推动文旅营商服务集成创新和市场治理数字转型;在敦煌,200多个洞窟的数据已超过300TB,汇集形成的“数字敦煌”中英文数据库免费向全球共享;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升级“文旅智惠通”“一部手机游新区”,结合5G高新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壮大“云上全景西海岸”发展模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有关单位与金融、信用保险、大数据管理等机构加强协作,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机制,创新应用场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旅产品供给质量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不仅提高了文旅产业效益,而且促进了文旅产业模式变革和跨越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支持文旅相关部门与大数据管理等机构的合作,文旅产业自身也要着力改善文旅产业数字化硬件和软件设施,着力探索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有效应对数字技术融入过程中的多重挑战。要引导数字文旅健康规范发展,促进数字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要从优化数字文旅规划布局、提高数字文旅平台服务水平、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文旅内容创新等方面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业内人士认为,这代表着数字文旅产业在中国拥有极大的市场规模与发展空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不断推进,数字文旅产业的消费潜力与市场价值正进一步得到释放。

在政策和元宇宙概念的驱动下,虚拟数字人在文旅业的应用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不少文旅企业、城市以虚拟数字人为介质,将民俗文化、城市故事、品牌理念等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虚拟数字人在促进传统文旅行业产业价值与商业价值“活起来”的同时,也为文旅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公众号: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免责声明: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

QQ在线咨询
给我们留言

咨询电话

020-84668848

华夏经纬订阅号

关注订阅号

华夏经纬视频号

关注视频号

电话回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