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夏观点 > 正文

中国燃气管道行业发展方向分析

时间:2019-11-12 10:34:58 阅读:2303 整理:广州市场调查公司

我国目前城镇燃气行业从人工燃气生产供应到目前液化石油,天然气生产供应方式,对于不同供应燃气上传方式,同时铺成我国城战燃气行业的市场。

未来中国燃气管道行业发展方向分析,华夏经纬市场调查公司发布2017第三季度最新版本《《2017-2022年中国智能燃气表行业现状及投资分析报告》分析显示,

1. 管径进一步增大,压力进一步提高,钢级进一步提升

在过去10年,天然气管道行业发展较快,从陕京一线、涩宁兰管道管径660毫米、压力6.3兆帕,到西气东输一线、陕京二线、三线的管径1016毫米、压力10兆帕,再到西气东输三线管径1219毫米、压力12兆帕,管径逐步增加,设计压力逐步提高。》》》延伸阅读2018年智能燃气表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随着管径的增大和压力的提高,在相同管道钢级条件下,单位管道长度耗钢量将快速增加。在管线的口径和压力确定后,钢级每提高一个等级,可以减少用钢量约10%[3]。为节约钢材和降低制管难度,提升管道钢级将是发展趋势。我国已获得了X100和X120钢级的初步研究成果,宝鸡钢管宝世顺螺旋工厂已成功试制出国内第一根X100钢级直径1422毫米螺旋埋弧焊管,华油钢管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制出X120钢级直径1422毫米螺旋缝埋弧焊管,待技术成熟后可大批量生产应用。

2. 天然气管道合资建设成为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天然气管道的进一步发展,在管道建设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协调难度逐步加大,合资建设将是未来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发展趋势。山东天然气管网建设即采用了中国石油与地方政府合资建设的模式。

目前在西气东输三线管道建设过程中,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和宝钢集团持股48%。该项目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具有创新开放、保稳增长的双重意义,开创了全民资本投资于大型央企国家重点项目的新模式,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对全民及民营资本的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3. 支线管道快速发展,更多省份成立省天然气管网公司

2011年5月Pipeline Emergency公布的数字显示,在美国天然气输配管网中,支线总长度是干线长度的6〜7倍。“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将实现天然气管道“市市通”,“十三五”期间将实现天然气管道“县县通”,部分东部沿海省份将实现天然气管道“村村通”。

随着我国干线、支干线天然气管网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省内天然气调运的灵活性,更多省份将成立省管网公司。目前,广东、浙江、山西、山东等省份已成立天然气省管网公司,实现省内天然气一张网的经营模式。

4. 关键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干线天然气管道所使用的压缩机组和大型球阀等关键设备均为进口,价格高,售后服务难。在西气东输二线开工建设的同时,我国启动了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的研究。

目前,两台国内生产的20兆瓦等级的电驱压缩机组已经在西气东输二线投产运行,30兆瓦等级的燃驱压缩机已进入实验阶段,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已通过出厂鉴定。待技术成熟后,它们将在新建干线天然气管道中推广应用,不仅节省投资,方便售后维护,也将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并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5. 多条管道建成将进一步拓宽我国天然气进口渠道

2006年8月,中国海油第一船LNG抵达广东LNG接收站,标志着我国海上天然气进口通道已经开通。目前我国已建成福建LNG、上海LNG、江苏LNG、大连LNG、唐山LNG接收站,未来10年还将建成深圳LNG、中国石油福建LNG、威海LNG、台州LNG、揭阳LNG等接收站,届时海上LNG进口能力将超过3000万吨/年。

中亚天然气管道已于2009年12月建成投产,中缅天然气管道亦于2013年7月建成投运,开通了我国西北和西南陆上天然气进口通道。

目前,中亚C线已经开工建设,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各条进口天然气管道建成之后,陆上天然气进口通道能力将达1300亿立方米/年。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到 2020 年,我国长输管网总规模达 15万千米左右(含支线),输气能力达 4,800 亿立方米/年左右;储气设施有效调峰能力为 620 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地下储气库调峰 440 亿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调峰 180 亿立方米;LNG 接收站投产 18 座,接收能力达 7,440 万吨/年左右;城市配气系统应急能力的天数达到 7 天左右。

中国燃气管道行业发展方向分析从步入21世纪开始,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近几年环保能源消费结构的形成,国煤气消费量和产量快速增长,增幅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公众号: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关注公众号:
华夏经纬数据科技
更多调研资讯>>

免责声明:
本站文章内容以及所涉数据、图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华夏经纬立场。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华夏经纬(广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终解释权。

QQ在线咨询
给我们留言

咨询电话

020-84668848

华夏经纬订阅号

关注订阅号

华夏经纬视频号

关注视频号

电话回拨